李雄坤
过去十年,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要投资模式,对改善公共服务、拉动有效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但近年来,受社会资本参与结构变化、监管存在一定不完善、法律与经济惩处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,这一模式的发展受阻。
数据显示,2014年至2022年,全国PPP项目累计成交10077个,投资额达16.5万亿元,其间经历了高速增长与规范调整,2017年达到顶峰后逐步下滑。早期,在政策推动下,PPP项目蓬勃发展,成交数量与投资额飙升,至2017年,年度成交项目2825个、投资额42914亿元。随后,情况发生转变,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,2022年仅成交168个项目、投资额2514亿元。
社会资本参与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。地方国企在新中标项目中的数量占比从2015年的23%升至2022年的64.3%,投资额占比从2016年的24.6%涨至2022年的42.3%;民营企业的新中标项目数量占比则从2015年的45.2%降至2022年的16.7%,投资额占比从2017年的20.5%跌至2022年的4.4%。
2023年之后,随着新老机制的快速转换,存量项目在衔接和保障方面出现缺失,投资人的信心受到打击,市场低迷状况愈加堪忧。
同时,金融机构的态度亦加剧了民企困境。受房地产调控影响,一些银行以风险控制为由对民企抽贷、断贷;即便有政策扶持,但金融机构执行不力,民企难以享受政策红利,融资困境使其在与国企竞争中处于劣势。行业内民企龙头纷纷折戟,股权变卖屡见不鲜。
作为PPP实践者,民企受困于回款与抽贷问题交织。诸多运营良好的PPP项目运营期遭遇付费拖欠,虽积极沟通反馈,欠款回收仍进展缓慢。抽贷致使诸多企业资金紧张,信用恶化,融资成本攀升,资金缺口扩大,项目停滞。无论是对金融机构,还是对上下游承包商或材料商的欠款,最终都会压在民企身上。付款拖欠引发供应链与农民工维权诉讼,企业形象受损、法律风险高企,账户冻结与资产强制执行更令经营陷入困境。
然而,困局蕴含希望,破局期待良策。可从重塑信用与提振信心着手,开启基建领域民营企业发展的新篇章。
稳定政策预期是关键。国家应构建支持行业中长期稳健发展的政策体系,增强政策前瞻性与连贯性,规避短期政策波动对企业长期规划的干扰,为民营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,稳固市场信心根基,驱动其投身基建长远建设。
正视并化解PPP逾期债务迫在眉睫。因财政紧张,相应的政府支付责任与专项债、隐性债务一样存在偿还难题。虽然政策层面对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化债政策较为明晰,但对PPP债务的化债思路仍未明确。建议各级政府重视对逾期欠款项目与责任主体的调研与梳理,制定翔实的偿还规划与时间表,借财政与政策之力加速清偿逾期债务,为民营企业减压,防范风险恶化。同时,应强化地方政府履约监督,构建严格考核机制,督促政府回应欠款问题、履行还款承诺,优先解决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欠款问题。
专门督查机制不可或缺。建议设立专职部门监控PPP项目政策执行,聚焦逾期欠款清理与政府履约,定期巡查、精准反馈并适时调适政策执行难题,保障政策落地生根。同时,长效监督评估机制并行,确保政策延续稳定,不受政府换届与外部因素左右,提升政策执行效率与透明度,修复市场信任。
提升投资人信心是激发民企活力的核心。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理性放贷,修复民营企业融资功能,拓展其融资渠道、降低融资成本。同时,推进PPP项目回报机制透明化,依照项目特质与市场规律优化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架构,为投资人营造风险可控、回报稳定的投资环境,以合理收益预期与坚实保障机制吸引多元社会资本进入基建领域。
展望未来,尽管挑战重重,但只要精准施策、重塑信用、坚定信心,基建领域民营企业必将破局前行,为新时代经济建设贡献磅礴力量。
(作者系龙元建设(600491)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、龙元明城投资管理(上海)有限公司董事长)